全球能源短缺的共伴效應





趙文衡
工商時報 2021年10月28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國際石油、天然氣與煤炭價格同步飆漲,全球能源危機隱然形成。這次能源危機主要由天然氣所帶動,供給面因疫情及氣候災害導致天然氣生產與投資不足,需求面則是因今年年初天氣寒冷,天然氣消耗大,至今國際間天然氣的儲量都未補齊,近來又遇上景氣復甦,用電需求大增,但歐洲風力發電卻嚴重不足,導致天然氣價格大漲。即將到來的冬天是否寒冷,是下一個對天然氣供給的重要考驗。


由於天然氣與石油及煤炭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天然氣短缺與價格上漲致使各國火力電廠與取暖設備改而採用煤炭與石油,拉高兩種能源價格。國際能源總署(IEA)即表示,天然氣與煤炭供應嚴重短缺,連帶促使業者大規模改用石油產品或直接使用原油發電,而這可能導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加50萬桶。


基本上,不同化石能源間存在的替代性對全球能源供給是有正面效果,對電廠而言,在不同化石能源間彈性轉換,是維護電力供應安全的重要機制。由於煤炭價格的上漲幅度遠不如天然氣,轉換為燃煤發電的確有助於紓解能源危機。倘若這種替代性不存在,天然氣短缺將更為嚴重。


然而,上述的替代性也使得每種化石能源價格易受他種能源價格的影響。傳統上,石油與天然氣價格連動密切,天然氣價格向來以石油價格馬首是瞻,這次則是相反,由天然氣帶動石油價格。煤炭則較獨立,有自己的走勢,但此次也受到天然氣的強力拉動。


儘管替代性有助於能源安全,但若產生「共伴效應」則反而會加速危機的惡化。這也是未來可能的風險。


筆者所謂的「共伴效應」的發生,主要導因於生產者的策略考量,包括同時生產石油與天然氣的生產國,以及單獨以液化天然氣(LNG)為出口主力的生產國。目前,同時具有石油與天然氣生產能力的大國有美國與俄羅斯,美國是石油與天然氣第一大生產國,俄羅斯則居次,伊朗雖然也是兼具兩者的重要生產國,但因其天然氣出口不多,故加以排除。


由於目前的油價主要支撐力量之一是天然氣價格,美俄兩國生產者可能為了維持或拉高石油價格,而不積極增產天然氣,造成天然氣持續短缺,甚至更加嚴重。美國許多頁岩開發商同時生產頁岩油與頁岩氣,足以掌控兩者的產量。俄羅斯油氣雖分屬不同開發商,但都由國家控制,這可能也是俄羅斯一直未增加對歐洲供應天然氣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對於LNG主要出口國,例如卡達與澳洲,儘管現貨價格飆漲,但兩國廠商獲利並不如想像中豐厚。主要是因為LNG銷售是以長約的方式為主,兩國長約的價格通常與石油價格掛勾,目前石油價格雖上漲,但幅度與天然氣相差甚多,故而兩國廠商所享有的利潤有限。一直以來,這些廠商只能期待石油價格上漲來增加利潤,然而,這次卻不一樣,這次天然氣產量可以影響石油價格,在增加長約利潤的考量下,他們可能也會選擇不增產,放棄一些現貨市場的利益,來換取長約的利潤。


由此可知,國際主要天然氣生產國的廠商,包括美國、俄羅斯、卡達與澳洲,均有可能因市場策略考量而不增加天然氣的供應。在需求上升而供給無法跟上時,能源危機只會更加惡化。過去幾乎沒有出現過以天然氣為主的全球性能源危機,此次應是一個例外。但沒有例外的是,自20世紀以來的全球能源危機絕大多數與供給方的操控有關,雖然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跡象,未來應很難避免。


由於天然氣缺乏國際防衛機制,天然氣危機比石油危機更可怕。在IEA的推動下,國際上早已存在石油安全儲備機制,主要國家的石油安全存量均高達90天以上。天然氣不但缺乏此一機制,且受物理上的限制,很難建立足夠的安全存量,再加上近來簽訂的LNG合約多附帶目的地條款,限制LNG進口國間彼此救援的空間。這些均會加重共伴效應所帶來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