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業決戰蘋果供應鏈





趙文衡
蘋果日報 2020年8月26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近來,蘋果供應鏈重組與遷移的腳步加速,除了將中國的產能外移至印度與東南亞外,日前旗下供應鏈廠商更達成協議,由立訊併購緯創在昆山的工廠,藍思併購可成在泰州的工廠,其中立訊更是第一家承接蘋果手機組裝業務的陸廠。代工蘋果產品原是台灣科技業的命脈,如今蘋果刻意扶植紅色供應鏈,兩岸科技業進入正面對決。


蘋果重組供應鏈主要是為了因應貿易戰。依照貿易戰的邏輯,蘋果需注意兩件事。第一,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手機不要在大陸生產。其次,大陸市場的蘋果產品最好能由大陸主要廠商在地生產,這是替蘋果的中國市場買保險,希望藉此免於中國政府的懲罰性措施。前者導致部分蘋果生產鏈外移至印度與東南亞,後者則促使台廠轉移產能給立訊與藍思。


中國市場約占iPhone市場的15%,美國約占45%,其他例如歐洲與日本市場約占40%。一般認為非中國市場仍會由印度與越南的台廠代工。但不久前,卻傳出蘋果欲委託立訊越南廠組裝iPhone,這開啟了其他令人擔憂的可能,包括立訊的海外工廠是否可能為蘋果生產美國、歐洲與日本市場所需的iPhone?以及立訊中國工廠將來是否也可能為美國以外的市場代工?


事實上,只要巧妙的搭配不同的生產地,立訊仍然可以避開貿易戰,替包括美國的任何全球市場生產iPhone。但對台廠而言,貿易戰讓它們丟了大陸市場,其他市場是否能保住也在未定之天。


在所有的市場中,美國市場較不可能被立訊取代。儘管由立訊越南廠生產銷往美國的iPhone不會有任何立即的問題,但在中美衝突日趨激烈之際,一個美國主要品牌的手機若是由中國廠商生產,將加深美國民眾對中國威脅的擔憂,包括對資安與對中國控制美國社會的憂慮。


蘋果在美中衝突加劇時,反而與中國越走越近,更史無前例找來立訊生產iPhone,建立陸系供應鏈,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具政治風險的冒險行為。


蘋果重組在大陸的供應鏈,除了貿易戰的考量外,立訊的低成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在大陸生產,立訊的價格為何可以比向來以壓低成本聞名的台廠還低?立訊之所以價格較低,並不全然因為生產成本低,部分是因為獲得中國政府的補貼。


據報載,立訊被中國政府視為取代富士康的希望,是獲得政府製造業補貼的主要公司。事實上,中國政府補貼立訊,立訊才能以更便宜的價格替蘋果組裝,蘋果因此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由此看來,中國政府真正補貼的不只是立訊,還連帶補貼了蘋果。然而,諷刺的是,中國對製造業的補貼,正是川普指責美中間不公平貿易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今年5月以來,中國政府大力宣導名為「內循環」的新戰略。「內循環」除了強調國內消費與投資外,另一項重點是要技術上追求獨立自主,減少對外國資本、技術和市場的依賴,尤其在資訊產業上,期望能建立一個以本土廠商為主的完整供應鏈。蘋果供應鏈以本土的立訊與藍思取代台灣的緯創與可成,即與中國的「內循環」戰略若合符節。預料在此戰略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台商被迫放棄在中國的產能。


經由此次立訊與藍思的併購案可知,運用像蘋果這樣國際大廠,促成紅色供應鏈對台廠的併購,是一個較紫光式的併購更為有效的方法。另一個手機大廠華為,如果也在「內循環」政策下,加速主導將旗下供應鏈的台廠併入陸廠,則台廠的前途堪虞。但正如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所言,台系供應鏈不是塑膠,廉價的紅色供應鏈無法與高品質的台系供應鏈相比。蘋果提高陸系比例,顯然是要改變以往策略,將價格置於品質之前,不但有違蘋果一直以來建立的形象,還會陷入與陸系品牌廝殺的紅海,實非明智之舉。


蘋果日報原標題: Apple扶植紅色鏈 兩岸科技業對決


相關文章 :


當台廠淪為中國國企


讓台積電供應鏈尬紅潮


對抗紅潮 企業走險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