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 復甦之路難行





趙文衡
聯合報,2020年7月14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近日美國、香港、日本等紛傳第二波疫情,許多國家在解封後確診人數反彈回升,全球確診人數一再突破新高。在全球各地深陷泥沼之際,台灣很難一直獨善其身而不受影響。事實上,國內專家已表示,冬天疫情會再度造訪台灣。


各國紛紛出現第二波疫情,顯示若沒有人為的反制措施,病毒不會自動消失。也就是,在疫苗問世前,新冠肺炎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反覆爆發,但新冠肺炎對健康與經濟的威脅程度遠遠大過流感。若台灣真的在冬天爆發第二波疫情,將對我國原本平穩的復甦之路投下變數。


首先,如果民眾預期冬季會爆發另一波疫情,為因應可能的衝擊,上一波疫情受傷嚴重的民眾將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尤其是全球疫情仍處高峰,民間消費信心將會因國內外各種疫情再起的訊息而減弱。但對一些原本即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人民,則會把握兩段疫情中間的緩衝時間,盡情出遊與外出消費,以免不久後疫情再度降臨,又要被關在家中避疫。這種「放風式消費」將會成為疫情反覆發生下的主要消費模式。


第二,對於商家而言,面對疫情的去而復返,國內零售、餐飲與旅遊等產業,此時雖受惠於報復性消費而收穫頗豐,但不久後寒冬來臨,又要開始度小月。疫情成為影響這些商家生意最大的季節性因素。為了儲糧過冬,商家會在此旺季努力耕耘,並將收入盡可能儲蓄起來。商家的節約也代表投資將會緊縮。儘管這種「過冬式儲蓄」不利於經濟復甦,但政府仍應多加鼓勵,以減少將來紓困的負擔。


第三,在貨幣政策上,疫情反覆發生將迫使央行利率維持在低檔。低利率同時有助於紓困與振興,對於對抗疫情相當重要。另一方面,物價對利率的反應早已鈍化,在低利率的環境中,仍會持續出現低物價與低通膨。若疫情反覆發生,通貨緊縮將很難避免,屆時央行已不易找到對抗通縮的工具。


最後,政府振興措施效果將會因疫情反覆而大打折扣,振興成果會被疫情打回原形。政府推出振興措施,是基於疫情一去不返的假設。現在假設改變,許多消費者與商家的儲蓄傾向可能較原本設想的為高,導致替代消費效果更加惡化。事實上,只要人民想增加儲蓄,就能輕易突破政府防線,將三倍券或其他振興措施轉化為儲蓄。在疫情反覆發生下,政府需改弦易轍,省下振興消費的錢,準備未來投入更多資源於紓困上。


儘管紓困是政府不可逃避的義務,但紓困思維則可跟著情勢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若疫情長期化,政府可放棄以往提供金援協助業者「撐過疫情」的政策,著手輔導產業轉型及提升勞工技能。但「撐過疫情」與「產業轉型」之間仍有取捨,關鍵在於疫情的長短及政府可用資源的多寡。儘管對企業紓困政策或有改變空間,但紓困最優先的對象仍應以生活陷入困頓的個人與家庭為主。


疫苗是結束上述一切的關鍵。如果疫苗能趕在明年秋天前問世並施打完成,疫情循環將可在今年冬天過後即結束,屆時台灣經濟也可望重新走上復甦之路。


聯合報標題: 疫情會再來 振興別走錯路


相關文章:

新冠疫情的逆全球化迷思

疫情連鎖效應下的金融危機

台灣解封的考驗與風險

三倍券乘數效果遠不如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