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ECFA的唯一理由





趙文衡
蘋果日報 2009年3月9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目前對於與大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辯論皆太過政治化,讓人產生ECFA是一政治協定而非經濟協定的錯覺.。兩岸需不需要進行經貿協定的洽簽?筆者初步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此一肯定是基於簽訂的目的是為了突破目前台灣經濟上邊緣化困境,而非基於其他政治上的考量。


根據研究機構估計,與大陸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或類似經貿協定,台灣GDP僅增加0.5%,顯示單純與中國簽訂ECFA實無太大利益。不但如此,若兩岸簽訂ECFA將鞏固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並加速台灣產業外移。中國在與東協國家、台灣及其他國家陸續簽訂FTA後,至中國投資設廠一方面可免除自東南亞進口原物料及自台灣進口關鍵零組件的關稅,另一方面亦可享有出口至各貿易伙伴國零關稅的優惠,因而具有極大競爭優勢。


反觀在台灣設廠的企業,不論進口原物料或出口產品至非中國地區皆要被課予關稅,十分不利廠商的生產與銷售。在此情形下,必然的結果是,台灣廠商將紛紛出走至大陸,而外商投資也將棄守台灣投奔大陸。不簽ECFA也會有相似的結果,只不過簽訂會使企業加速出走。此一由FTA引發的出走潮預估將相當嚴重,連當初在「投資帶動出口」下的出口廠商也會放棄在台出口事業而投資大陸,連帶抵銷ECFA所帶來的貿易促進效果。


有人認為與大陸簽訂ECFA是理所當然,並對持反對意見的人感到憤怒。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產業型態與台灣類似的韓國,尚一再拒絕大陸簽訂FTA的要求。既然大陸市場那麼誘人,為什麼韓國還會對與大陸簽訂FTA表示遲疑?理由是這將對韓國國內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台灣若與大陸簽訂ECFA,勢將開放所有大陸貨品零關稅進口,對國內產業的衝擊可以想見。


僅與大陸簽訂ECFA亦不能減緩東協加一所帶來的衝擊。東協加一對台灣的主要威脅不在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而是東協大陸的FTA生效後,東亞地區將形成兩個經貿軸心,大陸與新加坡,東協國家的廠商將紛紛至兩國投資,以獲取更大的競爭力,這才是台灣廠商的主要壓力來源。簽訂ECFA會為台灣廠商開啟一道抒解壓力的方便之門,勢必加速廠商外移。


簽訂ECFA的唯一理由是藉ECFA的簽署,促使大陸放棄打壓台灣與其他各國簽訂FTA。若真能如此,上述在投資上的負面效果將不存在,台灣不但可以免除邊緣化的危機,同時與大陸一樣皆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體系的核心。但是,若大陸在簽訂之後仍然維持一貫打壓立場,則與大陸簽訂ECFA的經濟利益將不復存在,簽訂ECFA對台灣而言不但不具意義,結果可能還比不簽要糟。


如此說來,台灣是否就必需要仰賴大陸的善意才能達到所要的目的?難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台灣在此過程中獲得一些主控權?筆者願意提出一項建議以解決此一問題:兩岸經貿協定可先以三年為期,期滿三年將重新檢討,雙方可同意續約,或在任一方的反對下終止協約。在此一條款保障下,台灣可以檢視大陸是否仍然繼續打壓,據此決定是否繼續協定的效力。


上述的建議要能實現需要政府純粹以經濟面向考量ECFA。筆者擔心不論這次在與大陸簽訂ECFA或將來與其他國家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政治因素皆會介入,而使經濟協定遭到扭曲。以目前政治生態而言,FTA容易被錯誤的運用在兩個方面。一是成為達成與大陸政治整合的工具,二為作為突破台灣外交困境、提升主權地位的工具。兩者均是明顯的錯用,這些都是領導人或政權為了個人特殊意識型態而犧牲台灣人民整體經濟福祉的作法。在經濟政策上是不具任何正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