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與中共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





趙文衡
台經月刊,第25卷第2期,民91.02





中共與東協於去(2001)年11月東協加三會議中宣布將進行自由貿易協定之洽簽。雖然表面上東協國家對於此一行動皆表支持,但實際上則有不同的聲音。例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十分憂心自由貿易區成立後,中共廉價的產品的進入將會使馬國廠商無法生存。泰國政府則熱衷於此一條約的簽訂,認為東協加中共自由貿易區若成立,將提供泰國廠商進入大陸市場之機會。本文之目的即是要對東協加中共之自由貿易區成立對各國之影響作一初步之評估,以探討此一自由貿易區成立之可行性。


對貿易之影響


東協與中共自由貿易區之特色即為此一自由貿易區為開發中國家組成。根據以往的經驗,開發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在經濟上通常是失敗的。原因包括,1.一般而言,此一型態之自由貿易區所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果將大於貿易創造效果甚多。2.各國間因的專業化型態相似,自由貿易協定將使彼此間競爭加劇。(Lawrence, 1996)。3.由於簽訂國技術層次皆不高,自由貿易協定將無法帶給各國提昇技術之機會。


此一經驗是否會發生在東協加中共之自由貿易區上?1 本文將先由各國之出口結構著手分析。由各國出口結構來看,在表1中所選的三個主要東協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中,以泰國與中共的出口結構最為相似,而泰國、馬來西亞與中共出口結構於1998相似程度較1996年高。此表粗略的顯示出,中共與東協國家出口結構類似,而且類似程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若我們再更進一部細看其主要之出口產品,可以發現各國前8項出口品項在項目別上相差不大,僅是排列互有差異。如表2顯示,中共最重要的出口品為成衣服飾及其他雜項製品(如雨傘及手工製品),次為電子零組件及電腦。與中共較為不同的是,東協國家幾乎皆以電子零件及電腦製品為出口大宗。由表3 RCA 指標我們知道,這些主要出口品多數也是具有比較利益的產品。





然而,我們要觀察的一項更重要的指標是這些產品在比較利益上逐年變動狀況。由表3中我們知道,中共最大宗出口品成衣服飾,其比較利益正在衰退中,而電腦產品及電子零件的比較利益則呈現上升的趨勢。在東協三國中,泰國在電子零組件及電腦製品上的比較利益皆有小幅衰退,而馬來西亞則在其最大宗的出口產品電子零組件上的比較利益呈現較大幅度的衰退。





若我們再更進一步比較東協國家與中共在電子零組件及電腦產品近年來出口數的消長的情形,可以知道,中共在此兩項產品的出口值有大幅增加的趨勢,如表4所示,中共兩項產品的出口在1996與1998間皆呈現大幅成長。反觀泰國與馬來西亞這在些出口上若非衰退,則僅有小幅度的成長。由此可知,中共在東南亞主要出口產品(電子零組件及電腦產品)的出口逐年增加,而東南亞國家反而呈現逐漸衰退的情形。





以上的數據皆顯示,中共與東南亞國家出口結構越來越相似,其間的專業化型態也逐漸相同,尤其是在東協國家最大宗的出口品,電子零件與電腦產品上,中共有迎頭趕上的趨勢。這些皆說明兩國之間在國際市場上處於競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以這個觀點來看,兩者出口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基本上沒有訂立自由貿易協定之動機。 同時,要強調的是,中共與東協彼此間的出口並不顯著。在2000年中共出口至泰國、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分別占中共出口總值的0.89%、1.02%與0.58%。而東協各國出口至中共的產品甚少超過其出口總值之4%。若以進口來看,如表5所示,在2000年,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自中共進口分別佔進口總值之3.93%、2.84% 與2.27%,且除了馬來西亞外,並無明顯之增加趨勢。另一方面,中共自馬、泰、菲進口數額在2000年分別佔其總進口之2.65%、2.12%與0.81%。此外,表5亦顯示,中共自東協各國的進口近年來皆有增加的趨勢,但其重要性仍然不高。基本上,中共與東協國家皆是以美國與日本為其最重要之進出口國。





在雙方訂立自由貿易區後,由於兩者關稅降低,貨物可以較自由的往來,東協國家的貨物可以較自由進入大陸,同樣的大陸的貨品也能較自由的進入東協市場。這對東協國家的廠商有何負面影響?在出口廠商方面,整體而言,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對所有區域內出口廠商皆會有影響,但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廠商當為以區域內國家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廠商。區域中多數電腦產品皆銷往美國,自由貿易區成立後預期這些廠商銷售對向仍會以美國為主,並不會改以區域內其他國家為主要銷售對象。此外,除非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顯著的改變各國的比較利益與專業化型態(依照以往經驗,開發中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並不會有此一功能),否則其對區域外的出口將不會因自由貿易協定而有顯著改變。


然而,若有廠商是以區域內其他國家為其主要銷售對象則會有不同情形。假設在馬來西亞的某些廠商的產品主要出口至泰國,但若中共與東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泰國降低對中共之進口關稅,可能使泰國進口商改由中共進口。東協各個國家間的出口約各佔其總出口的3-4%,雖然不是很大,但若被取代也會對其國內廠商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其次,也是最主要的,自由貿易協定會對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廠商造成負面的影響。由於關稅降低或免除,使進口貨品價格競爭力上升,將會對國內廠商造成威脅。


決定以上兩種負面效果大小的因素,除了關稅降低的幅度與差額外,即是東協與中共間的競爭力大小。首先,我們知道,東協與中共間產業與出口結構相似,彼此間的貨物替代性很強。然而,中共勞動成本較低,在勞力密集產業仍在東協國家與中共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形下,中共的低價商品的進口將使東協國家為數不少的廠商,尤其是傳統產業的廠商,面臨生存危機。其次,以產業附加價值(value-added)來看,自1990-1999年,中共附加價值每年平均成長13%,泰國成長7%,馬來西亞成長8.6%,菲律賓則成長2%。由這些數據看來,在彼此產業結構相似的前提下,整體而言中共產業競爭力應比其他東協國家為強。這些皆說明東協國家的廠商在與中共從事更自由的貿易後,東協國家的廠商將面臨較大的挑戰。


然而,另一方面,雖說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一樣,東協與中共很難因自由貿易協定產生專業化分工,但是東協國家的廠商可藉由直接對大陸投資來提升本身的競爭力與爭取大陸市場,而自由貿易協定之簽訂一般而言將有助於彼此之投資。總和上述的分析,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後,將使部分東協國家廠商無法在國內生存,東協廠商外移至大陸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此將可能造成其產業空洞化。


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


若由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東協加一的主要特性為:除了新加坡外,其成員皆為開發中國家,為一由南方國家所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其中有一方為體系中的大國(中共),另一方為成立已久但頗為鬆散之國際組織成員(東協)且多為開發中的小國。由於中共經濟與市場規模都超出東協國家甚多,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後,東協國家可能更加依賴中共之經濟發展,如上所述,東協國家的廠商可能增加對中共的直接投資,而提高對中共經濟上的依賴。無疑的,此一組成將增加中共對東協國家的影響力。


事實上,一國若訂立或加入一自由貿易協定,其他相關國家將會感受威脅,而基於防衛動機亦會紛紛尋求自由貿易協定之訂立,此即所謂骨牌理論。(Baldwin,1996)以此來看,東協加中共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勢必影響東亞地區勢力範圍之競逐與重組。在東亞主要國家中,日本對此明顯感受威脅而首先做出反應,決定跟進與東協國家訂立自由貿易協定,以免使東協國家淪為中共之勢力範圍。日本已決定提出促進與東協國家之經濟合作方案,並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為雙方經濟合作之最終目標。事實上,在今年元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東協國家時,已與泰國初步達成一年內訂立自由貿易協定之共識。


東協與中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會引起一連串東亞主要國家之勢力範圍競逐,對中共未必有好處,原因是,其對手國如美日等國經濟實力皆大於中共,握有較多的經濟籌碼。然而,追求自由貿易區也是中共不能不作的選擇。若中共不即早訂立,則很可能被其對手國捷足先登,而喪失累積權力、建立勢力範圍之機會。在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全球風潮之下,各主要國家在這方面的競爭似乎已無法避免。


結論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東協國家與中共訂立自由貿易協定可能招致一些負面的影響。若純粹以經濟面向來考量,因無很強的動機支持,東協整體與中共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功機率並不大。然而,若以東協個別國家來看,還是有一些國家能由自由貿易協定中獲利,例如新加坡,因此可能最後中共會以雙邊的方式與有意願的東協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非與東協整體簽訂。


另一種可能的情形是,中共提供東協國家其他方面的利益,或以威迫的方式促使東協國家訂立自由貿易協定。此處所謂利益與威迫不一定限於經濟上的,也可能是政治上的。畢竟相較於東協國家,中共是國際體系的大國,能有較多的政策工具可供運用,除非有其他大國強力阻撓,中共運用其他手段與東協整體訂立自由貿易協定還是有成功的希望。


參考書目


Baldwin, Richard, 1997, “The Causes of Regionalism” World Economy, 20(7), November 1997, 865-88.


Lawrence, Robert, 1996, Regionalism, Multilateralism, and Deeper Integration,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註釋


1因時間與篇幅限制,本文將不以CGE模型作為分析工具。基於同樣理由,在評估經濟影響時也僅以貿易上的影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