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外籍航空 不如訴訟討公道





趙文衡
蘋果日報,2018年8月16日







圖片來源:Unsplash



日前中國政府施壓44家國際航空公司,要求更改網頁上的台灣名稱。絕大多數航空公司均依照指示更改。據聞我國政府將提出反制措施,包括禁停空橋、調整時間帶等予以懲罰。這些懲罰措施不但不能迫使航空公司回復原狀,尚且會降低我國國際化程度、阻礙國際交流與產業發展。最佳方式應是透過民間提出跨國商業訴訟,要求航空公司撤銷此一損害我國企業利益的行為。


中國直接干涉他國航空公司的內部營運,不但違反自由市場原則,甚至侵害到他國政府的職能。我國若由政府介入懲罰,一樣會招致干預市場的惡名,損害我國自由經濟的形象。


同時,由於被迫更名的航空公司並非少數,政府的懲罰措施將難以執行。以調整時間帶為例,目前應受懲罰的家數眾多,如何將這些航空公司的航班皆調至較差的時段?若最後勉強都調整為紅眼航班,將會阻卻他國人士來台旅遊與洽公。這些由我國政府自己設置的旅遊障礙,真正受懲罰的只會是我國的旅遊產業與熱愛台灣的國際人士。


以經濟的角度看,中國強迫國際航空公司改名,看似政治行為,但也會對我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我國也不能坐視不管。尤其是這些負面影響,是由一項不實表述所造成。


兩岸關係雖然各說各話,但它還是有一些具體的法理依據可循。其中法理上最無爭議的事實是—台灣在法律上並不是隸屬於中國的一個地方單位。國際航空公司透過網站公開表示台灣為中國的地方單位,在法律上明顯屬於不實表述。如果此一不實表述侵害到我國企業或個人的利益時,受侵害的企業或個人可以試著尋求法律途徑,要求撤銷此一表述。


那麼,將我國名稱更改為隸屬中國的一部分,我國企業可能受到哪些損害?首先,基於全球大多數人並不清楚兩岸關係的實際狀況,更改名稱的確會使人誤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單位。自由民主為台灣吸引國外遊客的主要賣點,如果台灣被誤認為是中國的一省,有些旅客會因為中國的箝制民主自由,連帶的不來台灣旅遊。


其次,國際間具有反中情結的國家人民也會因此不至台灣旅遊,這些國家不在少數。第三,現在美中貿易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一時之間很難結束,若因為改名使得外國人士誤認台灣為中國的一省,也正遭受美國的貿易制裁,因而不進口台灣產品或不至台灣投資,對我國旅遊業與非旅遊業都會造成損害。第四,原本計畫赴台灣的旅客,可能因為誤認需至中國大使館辦理簽證,而增加來台的成本與不便。


筆者建議,我國可由旅遊工會或企業,收集因改名造成對我國旅遊業的實質損害或損害威脅的有力事證,試著向主要航空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出告訴,要求停止繼續從事損害我國企業利益的行為。


與先前對我國的打壓不同,中國此次要求各大航空公司更改名稱,所帶來的損害是由各大國際航空公司直接造成,使得我國企業能有機會依循商業訴訟的模式將其撤銷。筆者猜測,許多航空公司應不會抗拒法院的撤銷命令,訴訟應不會拖太久。若經法院命令撤銷後,中國再繼續刁難航空公司,就不只是干預他國企業運作,而是藐視他國司法,所需承擔的國際關係風險就更大了。


蘋果日報原標題: 跨國商業訴訟討公道才是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