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界的長青樹-美光的市場策略





趙文衡
工商時報,2015年7月16日







圖片來源: PIXTA



據報載,中國大陸清華紫光集團擬以23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美國 DRAM大廠美光,引起業界震撼。2014年第4季,美光DRAM市占率居全球第三,僅次於韓國三星與海力士,為國際間唯一可以與韓國抗衡的DRAM廠商。紫光的收購行動無異又增強紅色供應鏈的實力,顯示中國大陸發展半導體的決心。


事實上,美光的成長茁壯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它是唯一成功戰勝1980年代日本DRAM廠商衝擊與1990年代韓國崛起的美國廠商。該公司過去不敗的傳奇,正可作為我國因應韓國競爭與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參考。


1980年代中期,日本DRAM廠商以低成本及生產優勢,大舉搶占國際市場,成功打敗當時的霸主美國,美國11家DRAM廠商倒了9家,僅剩下美光與德儀(TI)。1990年代,韓國三星挾著低價優勢,驅逐品質優良的日本廠商,至今已無日本廠商生產DRAM。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分析,在1980年代美國DRAM廠商敗退的原因是:過時且短視的市場策略、發展與製造的技術能力不足、忽視人力資源、以及政府與產業缺乏合作等。另外也有歸因於產業結構、匯率以及資金成本過高等。不管什麼因素,美光皆成功地予以克服。


美光成立於1978年,此時正是日本DRAM產業成長茁壯期。美光以設計能力見長,之所以成功抵禦日本的原因是它特殊降低成本的設計。美光專注在增加每一晶圓中的晶片數量,並極小化需要建立的層數,以此降低成本。此一設計能力足以與日本強大的製造能力匹敵。不像其他美國企業只會追求大而無當的創新,美光專注於發展降低成本的技術,使得在與日本廠商價格戰中不被打敗。


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光都還是一間小公司,即使追求降低成本,對於日本大規模的製造仍備感吃力。1986年,在其他9家美國公司皆倒閉後,美光採取其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步,對日本提出反傾銷的控訴。最後日本與美國簽訂半導體貿易協議,規定日本在美銷售DRAM價格必須高於美國所訂立的公平價格。


美光由此協議得到很大的利益,不但重拾價格競爭力,其銷售額在1986至1988年間成長了6倍。在價格保護下,其原先降低成本策略變得較不重要。反而若欲成為DRAM的全球領導者,必須從事產品的創新研發。因此,美光開始改變策略,致力於開發更高階的產品。1987年,美光成功開發出1Mb DRAM;1991年開始轉換成4Mb DRAM。同時,美光也像日本公司一樣開始重視生產製程的改良。


在1990年代韓國三星崛起的期間,美光採取兩項重要策略,一為併購德儀半導體部門,另一為與英特爾策略聯盟。1998年,美光以8億美元購買德州儀器半導體部門,藉此獲得重要技術與研發能力,並增加規模分攤製造成本。1998年,美光更進一步與英特爾結盟,由英特爾投資美光5億美元,從事下一世代記憶體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自此,美光與英特爾一直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確保美光在高階產品的市場。


1990年代,美光的布局仍限於美國。進入21世紀,在三星威脅有增無減下,美光運用一連串的海外併購與合資,正式進入全球布局的階段。主要對象為在DRAM競爭中敗退的日本廠商以及生產成本較低的台灣廠商。美光併購了日本KMT、東芝在美國的半導體工廠、以及全球第三大廠爾必達;並購買台灣華亞科的股權,與南亞科建立策略聯盟。尤其在2012年爾必達宣布破產後,美光以2,000億日圓收購,使市占率大幅增加。此也形成在DRAM領域由美日台聯手對抗韓國的局勢。


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學教授Allan Afuah指出,企業欲保護利益以繼續在市場存活的方法有二:一為持續降低成本;二為不斷進行產品差異化。美光將兩種策略運用在不同時機上,甚至不同產品上,故而靈活的產品策略為其第一個不敗的祕密。


另一個不敗的祕密,為其全球布局策略。為因應韓國廠商的挑戰,美光善用各國廠商的競爭優勢,整合成為本身的優勢。因此可同時具有優秀的技術能力與低成本的製造,使美光不再屬於某一特定國家,而擁有各國的特質與優勢,如此即可避免某國因本國條件不佳而整體產業被取代的情形。


工商時報原標題: 美光不敗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