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年輕化解決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經濟問題





趙文衡
台灣日報,2004年1月14日







近來台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引起社會熱烈的討論,內政部日前亦提出多項鼓勵生育的具體措施。根據資料顯示,在1982年我國新生兒的總數為41萬人,但去年僅21萬人,下降幅度達一半。就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來看,1951年時,每位婦女平均生育7個小孩,到了去年,下降為1.2個,已成為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雖然評估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不易,不過以台灣目前超低的生育率來看,我們可以確定的說,若此一趨勢無法扭轉,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主要的效果將會在二三十年後顯現。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對經濟的影響是多面的,本文僅就其中的一個面向--對就業人口的影響做一探討。在新經濟的趨勢下,就業市場需要大量高教育水準的員工,因此年輕人需花更多的時間在接受正規教育上,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也會延後。另一方面,新經濟也使得退休年齡提前,這是各先進國家的普遍趨勢,例如,加拿大1976年的平均退休年齡為64.9歲,至2000年降低到61.6歲。


在年輕人延後進入就業市場,年長者提早退休的情形下,就業人口本來就會減少,若再加上低生育率與人口老化,將會使就業人口不足的情形更為嚴重。然而,由於多數國家就業市場供需失調,經常出現某部門就業人口不足,而其他部門卻勞動供給過剩的情形。以台灣的情形來看,台灣目前就業人口不足的情形出現在高科技部門。



西方先進國家在處理這個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時,一個主要的方案是延後退休,尤其是歐洲國家對此一提議最為熱衷。然而筆者認為,在新經濟的發展趨勢下,與其延後老年人的退休時間,不如提早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在其新著「勇者致富」一書中提到:「過去,男性大學畢業生的薪資高點在45到55歲之間到達;現在則是在35至45歲之間。經驗的價值大減,擁有最新的技能最重要。年紀越大,薪水將越低。」也就是說,中高年齡者所擁有的經驗其市場價值已在逐漸降低中,況且在知識經濟中,經驗可以符碼化,不一定須依附在特定的人身上。在此情形下,以擁有經驗為主要價值的中高齡就業者自然不易在就業市場中生存,這也是為什麼先進各國都發生中高齡失業的原因之一。


那麼,什麼是在新經濟中真正具有價值的特質?答案是大膽、變動與創新。這些價值也是新經濟成長的動力。與以往所標榜的穩定漸進不同,新經濟所呈現的面貌是速度,以及在速度下所產生的不穩定。如果說以往經營企業像是玩高爾夫球,可以經過緩慢而深思熟慮後再出手,那麼現在玩的則是極速的線上遊戲。新經濟下的新遊戲不但規則與以往不同,所需要的技能也不同。


由上面的敘述我們知道,新經濟是有年齡上的意涵。新經濟的特質顯然不適合老年人。以梭羅所提的美國「年紀越大,薪水越低」的情形看來,美國就業市場已經反映這種對老年人的不利情形。


順著這個邏輯,採用延後退休來解決就業人口不足問題顯然與新經濟的趨勢相違背。首先,這樣做在實踐上已經很難達成。其次,即使可能,越來越多老年就業人口將不利新經濟的發展。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在不阻礙新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增加就業人口,也就是筆者所提的提早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但這會碰到一個問題,新經濟使得年輕人需受更多的教育,如何在不影響教育下,提早進入就業市場?以下為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


第一,將小學入學時間提早1年。第二,由小學到大學的過程中,減少1年的就學時間,例如小學由6年改為5年,並將所減少1年的課業平均分擔到5年中。第三,鼓勵大學生一邊在學一邊就業。大學生在學創業已經越來越多,而且其中不乏相當成功的範例。大學生思想新盈,政府應設立輔導大學生創業的機制。第四,改採募兵制,以增加年輕男性就業人口。


上述方案有些在討論解決高科技人力不足時曾被提及。台灣目前高科技部門就業人口不足的問題可謂相當嚴重,而生育率降低將會使這個問題雪上加霜。若生育率持續不振,往後面臨就業不足的部門可能將不止高科技部門,故而這些方案不止可以協助高科技產業,還是將來解決整體就業人口不足時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