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封防疫與經濟哪個重要





趙文衡
蘋果日報,2020年5月9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為了讓民生及產業逐步恢復正常運作,目前仍暫停營業之業者,經各縣市政府評估符合防疫及安全條件後,可開放營業。


台灣的解封幾乎與世界各國同步。多數尋求解封的國家是因無法承受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欲以感染換取經濟條件的改善。台灣疫情沒有各國嚴重,應該更有解封的條件,但仍必須確認解封後疫情不會惡化,切莫為了紓解短暫的經濟壓力,而在防疫上妥協,結果必定得不償失。


認為可以用感染換取經濟的人,是把政府當成可以控制一切的上帝,只要轉一轉按鈕,就可以隨意調整,用一些人的健康與性命換取更多的GDP。舉例來說,為了增加1%的GDP(約1900億元台幣),政府放寬一些防疫措施,也許會導致1萬人染疫,其中500人死亡。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樣很划算。


這種交易最大的問題是,以武漢肺炎的高傳染特性,在疫情未穩定前,任意放寬防疫措施,很容易無法控制感染人數,有可能因而導致染疫與死亡人數高於預期數十倍或數百倍。而GDP在初期也許會有成長,但隨著感染人數失控、臥病人數暴增,以及隨之而來的必要控制疫情的措施,GDP勢必在短暫的成長後陷入更長的衰退。這些都已由各國在疫情中的表現獲得證明。


至今,防疫越失敗的國家,經濟衰退的幅度越大,防疫成功的國家(例如台灣),經濟的表現卻是最好的。


因此,防疫與經濟不是同在天平上的對立兩端,防疫應優先於經濟,成功的防疫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目前的確有些國家陷於防疫與經濟間的掙扎,這是因為它們早先因疫情失控而採用防疫優先的極端封城措施,目前疫情已逐漸受到控制,但是對病毒的無知與恐懼,使他們不知如何在兼顧防疫下逐步恢復經濟。


幸好這些都不是台灣的問題。不似其他國家,目前政府沒有採取居家禁足令、封城、或勒令停業(除酒店舞廳外)等會嚴重影響經濟的措施,僅有少數對經濟影響極微的強制性政策,例如限制口罩出口、停止全國酒店和舞廳營業、限制公眾集會活動與邊境管制。


就連限制室內超過100人以上的集會,也不如著名的佛系防疫國家瑞典嚴格;在瑞典,只要50人以上的聚會就會被禁止。儘管邊境管制對經濟影響較大,但在各國均實施邊境管制的情形下,只有我國開放也無助於旅遊業的復甦。


由此可知,台灣的防疫已最小化對經濟與人民生活的干擾,放鬆這些防疫措施不會對經濟有太大助益,也就不存在防疫與經濟間的平衡問題。有人說台灣是佛系防疫的成功典範,主要是因為台灣超前部署,很早就開始防堵疫情,所以現在不需要太多管制,但是疫情指揮中心積極進行採檢、疫調、隔離檢疫等作為則又不似其他佛系國家般消極。


換個角度看,台灣經濟的確受到疫情的影響,某些部門正在經歷嚴重衰退。在疫情威脅下,人民不敢上餐廳消費、減少旅遊與外出購物,但這些並非源自政府的強制措施,而是人民基於防疫需要的自主選擇。當然,人民的選擇主要仍是基於政府提供的資訊。未來如果真的要提振經濟,恐怕只能靠政府釋出樂觀的訊息才有可能。因此,提振經濟最終還是要根據疫情減緩的事實,而不是可由政府操縱的政策。


面對疫情,政府可以走的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全力防疫減少人命損失,並且援助生活陷於困頓的人民。希望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解封不是要用感染換取經濟, 而是基於台灣目前疫情穩定下逐步解除管制措施。以整體的角度看,解除政府管制對台灣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助益,重建人民出門消費的信心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