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核去煤不能只靠天然氣





趙文衡
蘋果日報,2020年2月16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國內兩個主要政黨在能源政策上有相當大的差異,各界視本屆大選為台灣能源政策的關鍵一役。選舉結果蔡英文總統以817萬的高票連任成功,幾乎確定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已不可逆。在另一方面,源自於民間的「非煤家園」呼聲也越來越高,已成為另一股無法撼動的民意主流。未來,台灣能源政策需要同時達到「去核」與「去煤」的雙重能源轉型的目標。


非核家園是短期目標,2025年就能達到;非煤家園則較長期,有可能2050年才能實現。在政府的努力下,相信2025年的能源配比應可達標,但在非核目標達成後,非煤將成為我國能源政策的主要訴求,屆時來自民間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到2025年,我國仍有高達27%的發電來自煤炭,在已經沒有核電下,如何去尋找這27%的替代電力?


沒有核電與煤電後,我國就只剩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兩種電力。一般認為,天然氣在供應安全、能源自主性、燃料價格與碳排放上均有不足之處,比例不宜過高。而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問題,高比例再生能源將會影響電網的穩定並需支付高額的儲能成本。


基本上,上述對天然氣的認識與事實相差不遠,但對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則是存有誤解。再生能源有兩種,一種為變動性(間歇性)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與風力,其發電受到日夜、季節、氣候而變動。一般所認識的再生能源主要是指變動性再生能源。


另外一種非變動性再生能源,例如地熱、生質能、水庫型水力發電、氫能,則類似天然氣與煤電,可由人為控制發電及調度,有些跟天然氣與煤炭一樣是一種燃料,甚至可以作為基載電力。這些能源發電沒有間歇性問題,穩定度均遠高於變動性再生能源。


經過筆者反覆設算,台灣2050年最佳的能源配比應為天然氣45%,變動性再生能源(太陽能與風力)30%,其他25%。亦即,在2025年天然氣達到50%後,比例應往下調至45%,變動性再生能源最高可再增加至30%(但不宜再高),剩下的25%,原本可由核能、煤炭及非變動性再生能源中調配,但在去核與去煤後,非變動性再生能源成為唯一選項。因此,發展非變動性再生能源成為台灣未來電力供應的重中之重。


在上述能源配比下,穩定性高的發電將占70%,足以確保在太陽能與風力加入後的電網穩定。再生能源發電占55%,應可滿足企業對再生能源的需求與減碳降污的目標。


但問題是,根據上述規劃,若不計經濟成長因素,由2025年至2050年,整體再生能源發電量需成長1.75倍,能否達標是個問題。尤其是我國許多非變動性再生能源皆還在初始階段,未來發展不確定性高。


若再生能源無法到位,就必須增加天然氣發電。相較於煤電,雖然天然氣較為潔淨,但仍屬火力發電,仍會排放相當數量的二氧化碳與空污。以二氧化碳排放觀之,兩單位的天然氣幾乎等於一單位的煤炭。增加天然氣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增加煤炭,此與去煤的宗旨相違。也就是說,若再生能源無法到位,就必須在去煤與去核兩項目標中犧牲其一,平心而論,屬於潔淨能源的核電未來仍有復活的可能。


為了同時達到去核與去煤,台灣已無退路,必須積極發展非變動性再生能源。這些未來的能源明星包括地熱、生質能、水庫型水力發電、氫能。2025年,非變動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僅占整體發電量4.86%,離上述25%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筆者建議政府不必拘泥於2025年目標,儘早火力全開發展非變動性再生能源,這樣不但可以解決再生能源不足性問題,也能讓整體社會早日脫離反煤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