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能源憂鬱症





趙文衡
蘋果日報 2016年8月3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近來工總與工商協進會兩大工商團體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電力穩定的關切,指出在替代能源未到位前,不宜停用核電,應重新考慮核一、核二、核三廠機組延役。由於廢核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工商團體甘冒大不諱試圖使核能復活,顯示其不但對我國未來的電力供應沒有信心,並對可能的缺電危機展現深度的憂慮。


工商團體能源憂鬱症的源頭,主要是擔心廢核後,供電缺口不能及時補齊,電價不能像現今一樣便宜,所以力主繼續保留核電。但在經歷這麼一段反核歷程後,核電已無法成為我國穩定的長期供電選項。核電延役爭議將會再度撕裂社會,即使延役成功,往後也會有很高的可能隨時中斷。除了需要面對社會的不斷抗爭外,核廢料的儲存亦很難找到解方,台灣社會將因此永無寧日,這些都是造成核電無法成為台灣一個長期穩定的供電選項的原因。


與其對核電懷抱希望,不如為了台灣能源的長期未來,全心發展再生能源。如果再生能源能提供與核能一樣的穩定電力,工商團體的憂鬱症大概就可以痊癒。從任何角度來看,再生能源都有潛力達到上述要求。有些人士認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困難重重,在大多數國家發展再生能源都已達到重大進展的現實下,卻刻意將台灣營造成無法發展再生能源的獨一無二的特殊環境。這些人士用高倍望遠鏡將一粒沙放大成一顆巨石,然後告訴大家擋在路上的巨石使我們無法前進。


平心而論,台灣是全世界發展再生能源最不可能失敗的國家之一。連中國大陸、印度與東南亞國家再生能源發展均大幅超越我國,很難想像別人可以做得到的為何獨獨台灣不行。台灣有得天獨厚的太陽與風力資源,有先進的科技與優秀的人力資源,只要政府的政策獎勵與民間的支持,發展再生能源自然水到渠成。


以各國發展經驗來看,只要政府執行正確的獎勵政策,再生能源只會過多,不會不夠。德國、日本與美國均曾因為再生能源發展過剩,而降低對再生能源的獎勵。德國7月上旬通過再生能源法案修正案,取消優渥補貼,以抑制再生能源大幅擴張。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只要提供足夠誘因,市場就會想盡辦法滿足需求。所以,發展再生能源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只要政府有決心,企業就不必擔心再生能源無法及時填補空缺。


然而,容易憂心的企業還是會擔心,即使再生能源供應無虞,畢竟還是有穩定性的問題。目前政府設定再生能源的目標是在2025年占發電量的20%,基本上,還有80%需要靠火力發電,這些火力電廠足以調節再生能源的發電,故而不會產生穩定性問題。即使往後再生能源比例增加,也可以由過去需要基載電力的靜態穩定改為動態穩定的發展。在科技進步下,許多國家設定100%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就是要運用動態穩定的新科技來達成。


現今全球企業都已經無法迴避再生能源,太陽與風力無所不在,利用它來發電的情形也是無所不在。企業如果認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使成本增加而想外移,那麼看看企業心目中最佳外移地點—中國大陸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高達30%;東協國家風力發電每年成長18.6%,太陽光電每年成長14.4%;印度更是推出全球最具野心的再生能源擴張計畫,2025年發電比將達23%。


在發展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趨勢下,與其排斥再生能源,不如學習Google、微軟等國際企業,順勢做一個綠能的貢獻者,這對企業出口與形象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