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專家 救不了當前經濟





趙文衡
聯合報 2015年8月12日







台灣經濟近來表現不佳,出口受到韓國與大陸的夾殺,出現罕見的連續負成長。許多專家紛紛提出救經濟的藥方,其中絕大多數認為台灣經濟問題的根本在產業升級與轉型問題,應針對此提出治本的方法,其他短期方案均被斥為無用的治標措施。


我們翻開過去幾十年的台灣經濟史,不論遇到甚麼經濟問題,專家提出的藥方千篇一律是的是產業升級與轉型,似乎要救經濟很簡單,只要變成另一個瑞士就好。但是直到現在,台灣產業還未轉型成功,更別說成為另一個瑞士。


台灣就是太多這樣的「治本」專家,每每提出大而無當的遠景作為救經濟的藥方。人人都知道進入毫無競爭對手的藍海,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這只是激勵人心的話,若真的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太幼稚了。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竟信以為真,在遇到經濟問題時,開出的都是不切實際的治本藥方,這是以長期手段解決短期問題,就像用中藥醫治急性盲腸炎一樣。即使台灣的目標是成為另一個瑞士,若在去瑞士的途中遇到沙漠,怎樣渡過沙漠才是短期最重要的問題。但我們的「治本」專家皆看不到沙漠問題,仍然重申只要到達瑞士,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事實上,美國在救經濟時,從來都沒有推出產業升級轉型的治本策略,只有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解救衰退的治標藥方。這是因為美國普遍認為產業升級轉型是市場的工作,政府不宜介入。美國沒有「治本」專家,經濟就可運作良好,相形之下台灣的「治本」專家真的太多了。


台灣的「治本」專家特別喜歡在經濟不振時,提出升級轉型的藥方。令人納悶的是,企業面對外銷市場衰退,在現有領域都打不過對手時,如何升級至高階領域與更強大的對手競爭?況且在經濟不振時,企業利潤減少或陷入虧損,主要的心力均放在保衛現有市場,如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事研發與升級轉型?以大立光、台積電與上銀為例,三家企業之所以升級成功,均是因為在現有領域具有良好表現,並有豐富獲利,才可能逐步升級至更高領域。


追求升級轉型是要在產業成長的時候做,並且是長期的工作,經濟衰退時主要工作就是克服衰退、維持企業獲利與競爭力。企業有良好的獲利,才有足夠的資源進行升級轉型。不要說解決目前經濟不振只是治標,因為它就像通往瑞士路上的沙漠,若不克服,結果可能會使企業競爭力長期喪失,也可能使先前的升級轉型工作變得徒勞無功。如果現在不治標,最後可能連本都會沒有。


所以,筆者認為,政府此時最重要的工作是以貨幣、匯率與財政等「治標」政策來挽救目前的經濟不振,提升企業獲利,讓企業累積升級與轉型的實力。政府須傾聽並解決產業提出的問題,千萬不要以治本為由,迴避產業現時的需求。儘管上面曾說,升級轉型應在經濟成長的時候做,但目前紅色供應鏈在大陸政府支持下步步進逼,已沒有多餘等待時間,故政府亦應儘速推出更大規模的方案,協助產業升級轉型。也就是說,政府應該雙管齊下,擬定一個標本兼顧的經濟策略。